
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上外举行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建设工作研讨会
期次:第634期
阅读:135
本报讯 (刘思诗)上外课程思政领
航计划建设工作研讨会12月11日在虹
口校区举行。会上发布了上外《课程思政
“课程链”建设的通知》,启动上外课程思
政教育教学改革2.0计划并就近中期的
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工作作出部署。
教育部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高德毅作主题报告。上外党委书
记姜锋讲话。上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
导小组成员,本科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
主管教学副职,上外承担上海高校课程
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与领航团队、领
航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校级课程思
政专项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
到会。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新理念
在题为《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及政策思考》的主旨报告中,高德毅强调指出,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两个所有”要求,实现三个“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高校应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立顶层德育内容体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空间,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形成全方位的、熔炉式的教育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高德毅肯定上外在全国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效,希望上外以“课程链”建设为抓手,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的标杆模范作用,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从课程到“课程链”,开辟上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
姜锋在讲话中回顾了2014年以来上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他表示,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知识的工具,是价值观的载体。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外语类院校而言尤为重要。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最重要、最有效阵地。我们应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出能够服务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与方案的特色外语人才。姜锋指出,从聚焦单门课程到打造多门课程“串联”而成的“课程链”,发挥多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是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绝佳契机,标志着上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了全新路径。学校要以70周年校庆为新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巩固前期改革成效,继往开来, (下转2、3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