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全球疫情中(后)人类的境况”专家学者聚上外座谈交流
编者: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展示出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冲击着已有的全球化观念,迫使人们对人类的未来深入思考。4月7日,围绕“全球疫情中(后)人类的境况”这一主题,童世骏、孙向晨、孙周兴、胡晓明、许纪霖、胡范铸、王多、吴冠军、姜锋、王有勇、王献华等沪上高校、主流媒体专家学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座谈交流。本报刊登3位与会上外学者的发言:
期次:第638期
阅读:63
姜锋(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总体来看,全球性是人类现代社会存在的状态,当前的疫情不会终止全球化进程,但可能改变全球化的结构和面貌,特别是警示人们,全球化如果仅仅是物质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它会十分脆弱。
全球疫情危机实际上引发出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信任危机,人类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从物质上战胜疫情,但克服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将持久而艰难,“人类”不再不言而喻地和“社会”构成关联词,
“人类社会”或“世界社会”的观念将再次被民族国家的原则所替代,世界可能重新回到19世纪欧洲推崇的与对抗和战争密不可分的“外交平衡”,甚至会倒退得更远,进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
疫情危难时刻,一些物质上发达的国家相互之间拦截生命攸关的防疫医疗物资,买断和独占救命的疫苗研发等举动就是这一法则活生生的演示。生死关口把防疫技术作为霸权的工具滥用,无疑是把人类带入道德和道义的低谷。这也表明,仅仅物资的全球化是难经风雨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人类有着共同的命运,全球化应该有人文的支撑,应该有共同的人性关怀,对此加以思考和表达,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思想对话,是人文学科工作者的责任。
王有勇(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全球疫情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历程构成了严峻挑战,迫使我们对此进行深层思考。
世界各国对抗击疫情所采取的不同方式、所反映的文化心态及其对华所持有的不同观点,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借鉴不同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秀成果,遵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公共卫生与生态治理关系,合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不断加强世界各民族之间在古今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形成坚实的思想文化互信,为构建思想文化认同奠定基础;要继续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王献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为了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也为了对疫情引发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预期,我们需要有效的方法论来理性地分析现在和未来的世界。
借用我们称之为“共域史学”的方法我们有理由认为,尽管疫情会造成全球化具体方式的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却会延续甚至以新的方式加速,让世界更进一步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根据“共域史学”的理解,真正的全球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共域”,意味着在物资、人员和文化价值等不同层面上同时达到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或者有机一体性。但目前的全球化并不是这样,反而在物资、人员流动和文化价值的构建方面都存在结构性的内在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社团机制对民族国家的绑架,事实上已经让目前的全球化趋势难以为继。
全球疫情的发展虽然让整个世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客观上在短时间内集中暴露了当前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以极为迫切的方式对更为健康、平衡和可持续的全球化提出了要求。
相信在疫情之后,世界人民会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步通过全球协商形成新的全球化格局,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区域整合或区域性“共域”的加速成型。对我国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我国和东亚、东南亚等西太平洋地区国家和地区合作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