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本《不一样的春天》英文版
“妈妈,为什么要戴口罩?我可以出去和病毒玩吗?”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如何向单纯的孩子们解释这场“抗疫大战”,开始成为各国父母的共同顾虑。
4月初,一个名为“生命树童书网”的多语种童书网站正式上线,《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不一样的春节》《打怪兽的10个方法》等一批中国原创抗“疫”童书,被译为十种以上的语言,免费分享给世界各地的小读者。上线仅几日,已有来自全球53个国家的近20000人次浏览过这些绘本,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迅速获得点赞和关注。
这一免费童书网站源自于全球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上外校友张明舟发起的“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从倡议发出到网站上线,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50余家出版社和作者绘者捐赠版权,各界名家提供积极协助,专家遴选组、翻译组、法务组、技术保障组、媒体宣传组、版式设计组迅速组建并随即投入紧张的工作,无数人的善意和付出,才让这个充满爱和希望的公益项目“神速”落地。
在这支合作团队中,人数最“庞大”且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覆盖英、日、俄、意、西、阿、韩、法、德、泰、葡、波斯等十几种语言的志愿译者团队,其中八成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全靠爱心撑着”,至少八成翻译骨干来自上外
“了不起!”对于此次公益活动中上外师生的表现,活动发起人张明舟表示,以高翻学院为主的上外志愿译者团队充分展现了爱心和大局观———“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起码要给上外打110分。”
“此次公益项目时间紧张,上外高翻学院作为中坚力量,跨语言、跨机构、跨专业,既要翻译又要协同,琐碎复杂,难度系数很大。我看到,高翻学院志愿者态度端正,专业敬业,勤恳踏实,完美地按时完成了任务,可以说立了大功!”
此次公益项目的翻译专家协调组的领衔者,是上外高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吴刚教授。
作为《霍比特人》《野性的呼唤》等童书的中文版译者,吴刚本人具备丰富的童书翻译经验。“我很喜欢童书翻译,这件事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桩任务,我在这整件事上相当投入。”
志愿译者团队主力是以高翻学院师生为核心的200多名上外师生。其中16名来自东方语学院,12名来自西方语系,其余约180名来自高翻学院,共计翻译绘本81本次。
“疫情当前,命运与共。这次高翻学院的英、法、德、俄、日、韩、阿、西语专业师生全都上阵了———这在我们学院还是第一次,大家都是一腔热血,以专业之所长,为全球抗‘疫’尽一份力。”
让吴刚自豪的是高翻师生在实战锤炼中获得的丰富积累。“上外高翻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翻译理念、翻译团队合作模式、质量监控流程以及各种翻译技术的运用。这次项目,也算是学院综合实力的一次大展示吧。”吴刚说。
“我们高翻程喆老师组建西班牙语队伍、李苑菲老师领衔法语组、王倩老师领衔日语组、李磊荣老师领衔俄语组、张秀丽老师领衔阿语组、昔秀颖老师领衔韩语组、孙瑜老师领衔德语组。东方语学院推荐了泰语宋帆老师和波斯语专业研究生,西方语系王建全老师领衔意大利语组……”说起上外志愿译者团队的全力配合,负责搭建整个团队框架的吴刚对所有参与师生充满感激。“不少译者每晚都挑灯夜战,熬到后半夜是常事。这么大的一个项目有报酬都未必能撑下来,大家全靠浓浓的爱心撑着,最后居然做成了!”“翻译是和世界沟通”,让情感通过语言共鸣“翻译绝不是闭门造车,也绝非纸上谈兵,翻译是和人交流,和世界沟通。”发出这番感慨的,是高翻学院英语笔译专业二年级学生余奕玲。
作为本次上外翻译团队“项目经理”,小余很像个“大管家”:协调管理十几个语种翻译的全部统筹协调工作,初译、术语管理、审校、清稿、通读检查格式等明细......这份工作需要她全天候待命,解决各组遇到的问题,压力和责任不小。
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彻夜难眠,忐忑与热血交织。期间陪母亲去医院挂点滴时还为联络工作而焦急、不安……这些难以名状的感受,串联起小余对这个项目的特殊感情。“作为一个英语笔译专业的学生能参与多语种翻译项目的协调,我觉得很有意义。我的视角变得很微妙很独特,以往都把目光和经验局限在了英语领域内,这次接触到这么多语种,我对‘翻译’二字的体悟更丰富更深刻了。”“我相信童书是一种可以写出神奇力量的文学。童书故事里,哪怕只是一只小猪的好运或是努力克服困难的毅力都会给小朋友带来仿佛能塞满一整个世界的开心、满足和力量。”西班牙语翻译组组长、高翻学院2018级多语种口译班的张嫣然表示,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有幸能用自己所学、尽自己所能为抗“疫”贡献力量非常开心。“和大家同心协力这一个月,给我留下了满满的温暖和感动。我希望大家在活动中所付出的力量,能对大小朋友们认识和防控疫情有所帮助。”
翻译抗“疫”童书,让参与的志愿者们收获了意外的感动。高翻学院日语口译专业二年级研究生钱铖和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了翻译、审校、排版审校等多个流程。钱铖提到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九千毫米的旅行》:“两个孩子在家百无聊赖,可能是发挥想象,也可能是真的出现了魔法,他们小小的家突然变成了广阔天地。”我当时觉得创作者的这个构思特别有童趣。我想为什么他们父母不在家呢?一开始觉得是不是双职工医务人员,看到后来才知道父母都生病了。作者的构思很巧妙,特别打动我的是他们在沙发下面发现了一个发卡,孩子们说这是妈妈的味道。这个心理特别真实,很触动我。”“他们已经和妈妈分开十天了,这个味儿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他们闻了又闻,很怕自己遗忘掉。”
钱铖说,自己小时候在父母出差长期离家的时候,曾有过一模一样的心理,自己会把父亲常用的小东西拿袋子套着,会闻味道,生怕味道散了。想到在这次疫情中,会有很多小朋友不得不与父母暂时分开。钱铖说,“如果他们读到这个情节,我想或许也会有共鸣。”
“活儿得地道”,高翻学院不愧译者之翘楚
在上外高翻学院,师生间流传着一句话:从事翻译工作“活儿得地道”。这句话道出了译者对职业能力、职业声誉和职业操守的看重。
这次项目后期,随着上外各院系师生、大连外国语大学师生、“中伊防疫互助小组”志愿者团队以及《哈利·波特》译者著名翻译家马爱农等译者的倾情加盟,进度加快。为提高工作效率,高翻学院毫无保留地把总结出的工作流程经验分享给其他译者,大家得以十分高效地组建起各语种翻译团队。 (下转2、3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