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外欧亚班与他们的70份简报钱俊妮
期次:第639期
阅读:77
一个原创公众号,两个月发布70多期国际疫情简报,需要多大的团队?在上外,可能就是一个研究生班。
“读研之前想过成为欧亚班的学生会比较忙,但没料到强度比预期的更大。”这个学期,除了课程表上满满当当的11节网课外,上外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一年级学生丁卉雯还参与了一个特别项目———与同学们一起追踪真实的欧亚地区国家防疫动态、搜索阅读拓展素材、编译欧亚地区疫情报告。
2月23日起,丁卉雯和班上同学撰写的报告通过班级公众号“SISU观欧亚”发布。迄今,该号已发布疫情报告70篇,其中有《欧亚地区新冠病毒疫情简报》56期、《欧亚战略研究简报》10期,《俄罗斯疫情周报》《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疫情周报》、《中亚疫情周报》、《外高加索三国疫情周报》各1期,单篇阅读量最高达1.1万次。
自2018年招生迄今,欧亚班有两届在读学生共14人,学生均来自国内高校保研生源,本科阶段除掌握俄语和英语外,还学习了欧亚地区语言。来上外读研前,丁卉雯在中央民族大学主修俄语,还学过一年乌兹别克语,去年9月就读欧亚班后,在巩固俄语的同时又开始学习哈萨克语,在班级组织的各种前沿论坛和大师短课程中,她得以近距离接触来自俄、美、英、日、瑞典、哈萨克斯坦和乌兹比克斯坦等国的学术“大咖”,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弥补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短板,多元了解欧亚地区国情文化。
欧亚班原计划2月14日开学,由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国际中东欧研究理事会前副主席松里公孝在三周访学期间给一年级同学作政治学视野下的田野调查方法等讲座。二年级同学已准备按培养方案赴俄罗斯留学一学期,却因疫情影响成行,一年级同学在线上课,一些原本计划内的讲座只能按下暂停键。
国务学院院长助理、欧亚班负责人杨成教授认为,让欧亚班同学办简报的初衷有两点:一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教学和培养计划的迫切需要;二是有关俄罗斯和其他欧亚地区国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误读误判亟需更多准确知识的供给。“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办法,让同学们可以保持最好的学习强度和状态。”一则谣言新闻 一份全班共识2月20日,国内曝出莫斯科公交司机被要求一旦发现中国人需即报警处理的不实新闻,一时舆论为之哗然,微信朋友圈被迅速燃爆。这条不实新闻成了让杨成迅即作出让欧亚班来办简报的一个动因。
杨成认为,种种有关俄罗斯的不实消息的流行有一个原因,即有效信息相对缺失。相较于英语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和信息传播速度及其可验证性,俄语资源相对短缺容易形成国内受众单向度的理解与认知,也让普通人一时无从判断真伪,需要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运用所学之长,做一些廓清事实、消除误读误解的工作。2月23日,欧亚班首期简报发布,之后除周日休刊外,每天晚上推出一期。
说起办简报的决定,欧亚班研二学生郭雨桐印象深刻———“我们都很赞同杨老师的提议,这样一方面能锻炼检验我们的语言和专业能力,一方面又可以将国外最真实的疫情状况和应对措施反映给国内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谣言,还原真相。”这些日子里,郭雨桐一边参与线上实习,一边参与简报撰写工作。“同学们每天都有自己专属的信息收集和编译任务,跟踪欧亚各国实时报道,及时更新数据、汇总概况,每天深夜发当天稿件。这一过程虽繁琐费力,但我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我们明白,这是锻炼自己能力的好机会,得益最多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杨老师为办好简报付出了很多,从材料选择、翻译摘录、校对排版等各方面他都要‘在场’,每篇稿子都仔细审改,一改就是两三个小时,我们的初稿常被改到满篇红。每次看他改过的稿子,我们都有顿悟之感。”丁卉雯对此颇有感慨。
作为简报指导的杨成对学生们在办简报过程中的进步颇为欣慰。“无论是词汇量、信息源、数据处理能力、速度、准确度等进步都可圈可点。”欧亚班希望培养出有利于个人全面成长、适应社会迫切需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一代研究者。如今定期发布欧亚地区新冠病毒疫情简报,正有利于贯彻落实欧亚班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挖坑”还是“筑峰”
近年来,上外将“多语种+”体现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各环节,以“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愿景,借助“双一流”建设契机,发挥多语种、跨学科、跨国别、跨文化的研究优势,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服务治国理政。欧亚班也正成因于此。
去年5月,欧亚班作为“上外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班”核心子项目入选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项目。《中国科学报》在一篇欧亚班专访中说,“一个小小的特色研究生班,浓缩了上外推进外语教育转型、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梦想。作为基于全球理念的全新尝试,欧亚班或许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在理想和希望的指引下,欧亚班的道路一定越走越宽敞。”
从SISU观欧亚的疫情报告发布过程中就能看出,欧亚班的成长因子中有不少来自于自我驱动———随着同学们熟练掌握了基本信息搜集、编译、初步汇总等研究方法,疫情简报得到国内外不少专家的关注与认可。杨成和同学们并没安于现状,他们决定换一种方式升级训练———“从纯编译改为有知识产权的粗加工升级为以明确问题为导向的精加工相结合的路径。”这是杨成的原话,他希望同学们有属于自己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写作能力能有所提高。
继研二学生参与摘编全球智库研究报告、欧亚战略研究简报后,将于9月入学的6名同学也已加入疫情简报组,提前接受基本功训练。因此从研一升格“学姐”的丁卉雯笑道,“从被老师和学姐频繁改稿的编译小白,到能审改别人稿件的疫情周报小组长,这两个月,我的文字功底和分析能力提升明显,对杨老师为办好简报而付出的辛苦也更有体会。”在学生们的眼里,杨老师“总是精力充沛,充满了学术热情和问题意识,对学生又很负责,大家都很佩服他。”
4月中下旬,欧亚班简报再次升级———他们将欧亚12国分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中亚、外高加索三国等四个板块,轮流做一周疫情简报。每天的疫情报告则单独发布一则消息。此外,围绕和疫情相关特定议题,师生们一起撰写分析报告。
4月23日,距首期简报发布两个月,杨成夜半发朋友圈笑谈:“日均审改万字文,周二周五加上智库报告摘编破两万字,难怪最近越来越忙。在推出疫情周报时,我根本没想到这可能是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话锋一转,他发出真心感慨,“反过来讲,同学们的训练强度也在不断增加。看着欧亚班的萌娃们日将月就,真是蛮开心的一件事。希望这样步步为营,能培养出素质不一样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