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徐旻:命中注定与日语有缘

    期次:第639期    阅读:108   




从中学起学习日语,留校任教整整20年的他,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天使老师”,是潜心育人的师者,是名副其实的“最强助攻”。疫情防控期间,他为上海市外办官网翻译每日疫情通报,3个月来,累计翻译材料百余份,字数超过9万,其中2月1日至3月24日连续53天每天翻译不间断。他就是上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旻。
以“译”战疫:争分夺秒,字斟句酌
1月31日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官网主页以中、英、法、日、韩五种语言发布本市每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及国家政策最新动态。我校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旻担任了日文疫情通报的笔译工作。
当在市外办工作的老同学找到他时,徐旻毫不犹豫就接下了这份翻译工作。“能在机缘巧合之下做力所能及之事,这是我最乐意的”。
市外办每日疫情防控信息翻译对译文文本的精准、时效性要求颇高,这让长期从事口译的徐旻优势凸显。每天收到篇幅一两千字左右的中文稿,不到一个小时,徐旻便圆满完成笔译并及时上传。
熟悉徐旻的人都知道,他的看家本领是口译。与口译相比,笔译对准确通顺的要求更高,要字斟句酌、精简工整,如翻译“不瞒报、不谎报、不漏报”,既需精准翻译出对应的日文,又需句式上的工整。还有“居家办公、在线办公、错岗上班、分时到岗、轮流到岗”等词含义丰富,为确认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徐旻在翻译时还特别咨询从事人事劳务工作的朋友。徐旻的翻译稿中还时常涉及税务、劳务、人事、法律等方面内容,出现诸如“倒春寒”、“不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以及一些长句;为确保翻译的“信、达、雅”,他都会对比不同翻译软件的结果,询问相关行业的朋友,并查看相关论文。
为更好适应市外办的翻译要求,徐旻总是提前做好翻译准备。诸如每日新增病例数等公开信息,他都根据“上海发布”公布的数字提前填好。“3月9日那天,文字稿3点才传来,我有点等不及,于是根据网上的发布会视频,头一次做了‘听翻’,当然后续还按文字稿仔细校对过。”
从2月1日至今的3个多月里,徐旻共翻译百余份材料,累计字数近10万字,最长材料4667字,最短材料4字,其中2月1日至3月24日连续53天每天翻译不间断。徐旻表示,这样的翻译数量与节奏,他也是头一次经历。“我觉得这次的工作挺有意义,或者说很有成就感吧。”
战疫仍在持续,徐旻的笔译工作也没有停歇。对于他来说,这次翻译任务就像是一次“实习”、一次“业务训练”,让他受益匪浅。这段翻译经历不仅锻炼了他自己的翻译技能,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多实战素材。
“徐日文”:结缘日语,情定上外。
“旻”,上下拆开是“日文”,仿佛暗示着徐旻与日语的缘分。
说起与日语的初相识,还得追溯到徐旻当年“小升初”时一个不经意间的选择。出于小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徐旻在报考上外附中的语种志愿上填写了日语。
从上外附中毕业后,徐旻“水到渠成”地来到上外日语系深造,本科期间,徐旻是全校知名度颇高的学霸,曾获得上外“学生标兵”这一殊荣,攻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后留校任教至今,一直是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回想起来,小时候打的底子很重要,很有帮助。比如说听力课,当时肯定有没听懂的东西,但是后来慢慢就好了。当你学到一定的程度己能够把日语当成一样东西去用,就会觉得学习是比较自由而轻松的。”
在上外学习日语十余载、执教20年、常被同学们称呼为“徐日文”的徐旻笑着说,“家人给我取名时是因为我出生于秋天,旻是秋天的意思。但某种程度上,我和日语也是真的有缘。”他常和人开玩笑说,人如其名,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我是做什么的。 (陈晓、梁文慧、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