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呼吸与世界共命运让爱靠近让“疫”走远熊子卿

    期次:第639期    阅读:93   

两年前在杭州,我有幸通过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获得了去伦敦参加国际公共演讲比赛的机会。基于当时的演讲主题:“伟大的艺术家无国界”,我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观点:“每个人都将没有国界”。
随着陆空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之间和国家之间的边界慢慢消失。旅行和全球化使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联系得更加紧密。可以说,我们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已经和我们与国家的联系一样紧密。
两年后,新冠病毒让我的观点“打脸”。两年后的今天,我在演讲中提到的变化迎来了反转。在新冠疫情爆发之际,火车停驶,飞机停飞,边境关闭,学校停课……对我来说,新冠病毒似乎不只是一个警钟,更像是对自己观点的“打脸”———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系统性的威胁,我们看到了自己作为全球公民的脆弱与无力。减少旅行和实行有效的社会距离可以控制病毒传播,但同时似乎也在撕裂着世界。一些批评者甚至警告说,新冠疫情带来的是全球化的终结。
疏远与距离,真的完全管用吗?毫无疑问,距离有助于阻止病毒传播。但看看数据我们就能知道,它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美国是最早禁止有中国旅行史的旅客入境的国家之一,并一直推广实行着“社交距离”。然而,美国如今已经成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在控制新冠病毒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作为一名在美的中国交换生,我看到的中国立场是伸出援手,而不是疏远离间。当50多万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一时难以回家时,家来到了我们身边:中国使领馆为在美学生准备了健康包。要求我们每天更新个人健康状况并给予建议;还举行疾病预防讲座,直播时段兼顾美国七个不同时区的观众需求。来自祖国面面俱到、无微不至的关心,让留在这里的中国学生几乎不会感觉到自己被孤立在异国他乡。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周,家从来没有如此近过。
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走向和平与胜利。面对全球疫情的挑战,仅靠疏远距离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看来,保持距离反而提醒着我们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和互相交流的价值。疫情不能扫除友谊、善意以及思想和知识的交流。当我们看到新冠疫情的最新统计数字时,我们不应仅仅关注数字,更应该意识到在这些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这些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尚且无恙,仍将继续战斗。
大约260年前,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曾写道:“无论我们认为人性有多么自私,在他的本性中依然有一些原则,使他关心着别人的命运……这就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不幸时,以一种设身处地的方式共情他人遭遇的情感。”
在这种精神下,当我们看到新冠疫情的最新统计数字时,我们不应仅仅关注数字,更应该意识到在这些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这些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尚且无恙。
在我们保护自己和亲人的同时也该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共享和平与爱的共同体,是我们互相依赖、共同构建的。
待新冠病毒退散之日,愿我们铭记这段时期带给我们的启示。不要忘记: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战胜困难,迎来胜利和繁荣。
(作者系上外英语学院/卓越学院大四学生、美国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院交换生。本文是作者在中国日报社4月16日举行的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世界·未来”的“云直播”“新时代大讲堂”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