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瑞华人翻译家伉俪来上外交流文学作品翻译
期次:第563期
阅读:61
4月14日,著名旅瑞华人翻译家陈迈平和夫人、瑞典翻译家、莫言作品瑞典语版翻译者陈安娜应邀出席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瑞典语专业举行的研讨会。围绕“文学作品翻译的自由选择对谈”这一议题,陈迈平、陈安娜和我国驻瑞典大使馆前参赞高锋先后阐述了他们对翻译立场的看法。
陈迈平认为,翻译家应扮演一个双重角色,既是原作家与读者的奴隶,也是翻译艺术的主人。既要符合作者的原意,考虑读者阅读的感受,又要发挥译者的文学功底,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完善译作。译者要对原语言与目标语言具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才能翻译准确而不失美感,也即所谓的“信达雅”;译者要多多阅读文学经典,积累文学常识与文学素养,才能避免出现将人名译错的低级错误。
谈到翻译的难点,陈安娜认为,翻译中的一大难点是文学作品具有年代性,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原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分析当时的语言特点,在目标语言中找寻合适的语言加以匹配。翻译也要与时俱进,除经典著作外,优秀的大众文学、畅销文学同样值得翻译。
高锋则以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为例,指出翻译一定要注重文体与场合,尤其是面对法律、科技、政治性翻译时,译者应多多了解相关知识,尽可能分毫不差地进行翻译。
陈迈平在总结时说,中西方语言相互翻译的另一难点在于双方文化思想基础差异较大,这也直接导致了中瑞语言间结构的不同,从而增加了翻译难度。陈迈平以瑞典诗人哈瑞·马丁松作品《阿尼阿拉号》中的一首诗为例,生动细致地讲解了翻译外国诗歌的艺术技巧。
上外德语系主任陈壮鹰教授、德语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谢建文教授,上外德语系瑞典语专业全体师生参加了研讨,并就如何挑选翻译作品、如何与时俱进地运用比较“时髦译词汇”、如何在翻译中安排适当的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等,与陈迈平、陈安娜、高锋展开交流切磋,并就当代中国文学名著在西方的译介交换了看法。
陈迈平、陈安娜表示,现在的瑞典非常注重与中国在各方面的交流,瑞典国内非常缺少既懂瑞典语、又擅长跨文化交流的中国教师。他们鼓励上外瑞典语专业学生好好学习,成为中瑞两国文化沟通的桥梁,为两国文化教育事业作贡献。(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