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家李继宏来校谈“文学翻译的时代性”
期次:第517期
阅读:51
10月10日,翻译家李继宏作客上外,为上外学生作了题为《文学翻译的时代性》的讲座。李继宏曾翻译并出版《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与神对话》等译著,涵盖小说、散文、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领域。
李继宏指出,三个因素影响了文学翻译,首先是中外交流,其中包括人员往来、经济贸易、制度安排、思想文化;其次是翻译生产条件的发达程度,主要是参考资料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再次是现代汉语本身的发展程度,涉及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人文社会科学的引介和本土化、自然科学的移植和进步。他认为,由于这三点受到时代较强的制约,必然导致翻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过往的很长一个时期,西方的思想文化还没有进入中国。后来,很多资源才渐渐进入汉语,我们才能理解它。举个例子,便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李继宏说,这些思想虽然游离在文本之外,却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
对于之前外界对他否定前人译著的指责,李继宏回应说:“有很多人说我不尊敬前辈,其实我只是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好。翻译其实也是一种产品。”他指出,前人的作品由于下列三点的限制,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或者曲解原作者的意图。
第一种是词义的错误。李继宏举了两个有趣的例子:比如“InnocentX”,其正确含义为教宗因诺森特十世,而在傅惟慈译的《月亮和六便士》中误作“天真的十”。再比如“seventeen-yearlocust”,正确含义是“十七年蝉”,但在徐迟所译的《瓦尔登湖》中,则被误译作“十六年蝗灾、十七年蝗灾”。第二种错误体现在句意上,李继宏举了《老人与海》这一例子,张爱玲的译本与原文有着些许出入。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是风格的错误,语意没错,但缺少韵味。比如“ThemillsofGodgrindslowly,buttheygrindexceedingsmall”这句话,傅惟慈所译的《月亮和六便士》译作“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李继宏认为,应翻译为更加合乎语境的“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虽然前人的翻译充满着为时代所限的遗憾,李继宏对今天的翻译产业还是充满信心。“物质生活的趋同、精神生活的互通、知识共享的出现、汉语资源的丰富都可以促进译者完成更好的翻译作品”。李继宏如是说。
讲座结束后,李继宏在回答几位同学提问时回忆起大学生活对他翻译生涯的影响。“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学的是社会学,很多书目只能看原版。我们大学有个资料室有不少外文期刊,我把两本外国社会学杂志从创刊号到当时的最新一期翻看了一遍。”或许,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了李继宏这位今天颇具争议的翻译家。(孙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