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伟良教授纵论“治学之道”
期次:第517期
阅读:43
10月11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教授、博士生导师蔡伟良应邀为2013级上外研究生作了题为《学术规范与学术研究方法》的讲座。蔡伟良从学术研究与修身做人的关系出发,结合自身多年治学经验与感悟,讲述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学术研究的具体方法。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讲座伊始,蔡伟良就特别强调了学术规范中自律的重要性。他认为,相对于学术规范中的他律而言,研究者本人的自律更为关键,在他看来,学术规范中的自律,就是能够自觉做到对学术的敬畏,保证在任何时候都不踩踏学术规范的底线。
个人修养之于学术自律有何重要意义?蔡伟良认为,道德与人品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援引众多名家对于道德重要性的精辟见解后,蔡伟良告诫道,一定要正直为先,学做真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把“做人”放在首要位置。培养问题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回顾自己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蔡伟良着重强调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他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术研究的实质就是利用所学到的知识,采取恰当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因此,学术研究者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即具备批评的才能。另外,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能提出新想法。要做到这一点,研究者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不人云亦云,而选择另辟蹊径。
谈到自己多年治学的体会,蔡伟良传授了三点经验:首先,不要忽略翻译的重要性。蔡伟良认为,人文科学领域学者在涉猎不同文化的过程中,通过翻译可自觉地引发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扩大学术视野做好准备。其次,如梁启超所言,做学问务必要乐在其中,“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他鼓励研究生们在敬畏学术的同时培养做学术的乐趣,享受做学术的快乐。再次,要通过阅读不断夯实知识结构。蔡伟良将阅读分为精读与泛读、有目的的阅读与无目的的阅读。他说,在阅读过程中要勤做笔记,多动笔头,学会写读后感,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方能达到“读破万卷书,走笔如神助”的境界。
选题设计和论文撰写蔡伟良为研究生们讲解了论文撰写的相关步骤。首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希望大家在论文撰写前期与导师加强沟通,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难点与亮点;通过互动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希望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能尽情享受思想碰撞所产生的愉悦与成就感。
蔡伟良将论文撰写拆分为六个步骤,即兴趣点的形成———选题方向初定———资料准备———确定题目与罗列大纲———撰写初稿———定稿。他就资料准备与大纲罗列的重要性作了强调,形象地将资料比做食材,如果没有“食材”,研究者的想法再好,也不一定能做出“美食”。他希望大家一定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在大纲罗列方面,蔡伟良认为,在细化论文纲目的同时,应突出论文的创新点,从而体现文章的价值。
蔡伟良热情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就学术风气建设与专业领域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彦埠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