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一份特别的答卷
期次:第518期
阅读:63
作者:汪卫华
我收到一份特别的答卷,和我的考题毫无关系,所以我可以毫不费力地给这份答卷零分。但是,面对这样一份答卷,我给不出来零分。
诚如这位同学在卷中描述的,我们目下的某些教育机制充满了令人失望和崩溃的理由:老师在履行他的职业义务,却仅仅当成一项职业而并非一项事业,既谈不上投入精力,更遑论充满热情。同学们满怀希望来到大学,却发现原来自己脑海中的神圣与美好只是乌托邦甚至肥皂泡。
于是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从众与顺势而为,那怕调侃一下自己平时养老院、考前疯人院的生活,也总比钻牛角尖要强吧?与其抱怨学校,不如关心绩点;与其太过认真,不如难得糊涂。尤其是在强调绩效的所谓现代社会,这些现实的“工具”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而原本我们应该去着落的“价值”,反而变成了若有若无的玄想。随随大流、快快乐乐,不也挺好?
这位同学说,曾经花了一年时间来适应目前的大学生活———我想这也应该是有相当代表性的一种态度和作为———但很显然,这种适应和快乐未必发自内心,自然也不会成为“锚”,帮助自己在大风大浪、潮起潮落之间不至于随波逐流乃至彻底沉默。
孔夫子讲从众,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显然,从不从众需要取舍,取舍的标准应该是自己的良知与道德。而在真正踏入社会自己生存之前,恐怕没有人会有那么妥帖安稳的价值观,受到外在环境与他人的影响,是在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好吧,我不想去过多的援引大道理。当我写到上面那个比喻的时候,脑子里马上浮现出幼时看过的那部70年代台湾励志老片《汪洋中的一条船》,我不确定对于90后来说,这样古董级的东西是不是还有看的意义。如果可能,也许你们应该把这些老片子翻出来看看,就像崔永元拿老电影来治疗自己的抑郁症。那些片子也许没有绚烂的色彩和巧妙的情节,但是它们其实传递了一些简单、直接、却可能最强有力的价值观。
这学期我在方法论课上,不止一次地“嘲笑”过各位同学自以为开放、前卫,其实眼界狭隘、对现实世界充满了误解却不自知。的确,跟《失恋33天》比起来,现在去看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似乎显得不合时宜。面对研究后现代意味女性小说的老师,我会有一丝不怀好意地问:《青春之歌》算不算女性主义小说经典?牛角尖钻进去的确不那么容易拔出来,但如果就此认为别的视角都不对,别的看法也都太俗不可耐,那恐怕就是自己把自己画地为牢而不自知了。
回到那位同学的答卷,我承认,你所讲的大学校园、课堂、老师等种种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厌恶的地方都是现实存在着的问题。既然是问题,就需要去改进。但改进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互动的结果。
我不想回归到什么这是学生权益之类的话语之中,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一套看似冠冕堂皇的权利说辞。挤破脑袋、满怀憧憬上了上外,我们想要的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和老师给提供了什么呢?不错,我承认,这个逻辑看似言之凿凿,但真的等于什么都没说。
我想我念过中国最好的大学了,我有足够的发言权:你们所能得到的学习条件之便利远远超过当年的我们,你们所能得到的信息与知识之新颖丰富远远超过当年的我们,你们所能遇到的老师与我大学时代遇到的大多数老师没什么区别。更何况,你们所能想象到的打击与挫折感真的有可能有当年我念大学时那么大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不假思索地把一切责任推诿于外在的环境和他人,而恰恰忘记了最应该对自己负责的人是自己呢?!
我刚上大学时就遇到不少这样的提法:大学课堂不能满堂灌、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念书、教书、又念书、又教书,得到的经验就是,这话等于什么都没说的废话。我是老师,有很多最基本的东西当然需我去灌输,哪怕养养花草都要浇水培土吧,大家又不能都成仙人掌?
不过,孔夫子早就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看来,presentation的意义不是自学成才,而是经由阅读文献后经过自己的消化思考提出疑问———至少在我的课堂上,你们都见识过我对问题的兴趣远远高过所谓结论。很抱歉,我也没办法在多数同学做不到的情况下严格地去卡每次课的发言时间,尽管每次我其实都希望是不多于15分钟的课堂发言被拖成了一个钟头甚至更长。
其实你们有没有想到过,尽管你们在厌恶种种不令自己满意的现象的同时,在不断照猫画虎地复制着自己?抱怨老师讲课质量不高,那自己的小组报告如何呢?抱怨课本味同嚼蜡,那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经不经得起再看一遍?抱怨同学走捷径弄小抄得高分,那自己平时到底花过多少工夫去对待功课?就像大家吐槽写论文、弄学术,为什么我从来不说让你们写论文(除了论文写作那门选修课),只让你们写书评或者读书报告?是不是有人压根儿从来没有上心去弄清楚自己到底在写什么?
———“我对这个不感兴趣!”
好吧,这是很方便的回答。
念大学时,我照样逃了不少课,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是我可以引以为豪的是,旁听由嵘先生讲罗马法,硬是让当初不肯给走程序给我选修的法律系教务,面对100分的总评成绩二话不说地给我补上这门课的学分。还是那句话,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加缪说:我的杯子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子喝水。以前,我曾经用CarolS.Dweck有关固定心态(fixedmind-sets)和成长心态(growthmindsets)的区分来调侃所谓“成熟的大国国民心态”之类无甚有聊的学术讨论。
其实无论是选择适应外在环境还是如同西西弗斯一样,有所区别的其实并不在于“如何作为”,而是“如何选择”本身———你是否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在努力着?(作者系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