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 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本报讯“外语与文化”———2012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6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上外研究生部承办。来自复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同济、财大、上外、东华、上大、上理工、外贸学院、上师大、二军大、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工程大、海事大学、海洋大学、中医大等2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和导师们聚焦“外语与文化”这一主题,“研精思远,究微践行”,展开了学术交流、交锋与交融。
上外副校长冯庆华,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束金龙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上外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主持了开幕式。
本次论坛举行了两场主题报告会。上外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吴友富作了题为《国际战略沟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报告。吴友富在报告中就战略沟通的构成要素,如何通过战略沟通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信息,及战略沟通的不同手段等作了精辟阐述,其信手拈来的事例和幽默风趣的言语,让与会的各校研究生获益匪浅。
在题为《关于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拟态’和‘数字’模式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中,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魏育青从德国学者Watzlawick等提出的“‘数字’与‘拟态’交际样式”理论出发,结合实例阐释了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四维信息论”,即实事信息、人际信息、吁求信息和自表信息。他指出,这种研究方式在跨文化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局限性。魏育青认为,“拟态”和“数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传递和接受障碍的差异,但研究者应注意到,人类语言存在着共性,简单的历时对比是不恰当的。各种语篇难以异类对比,文化趋同及文化错位现象可能存在。
本次论坛设立了欧美文学研究、文学与翻译、语言学与教学法、外语与跨文化、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国际关系等六个分论坛。采取论文宣读、专家点评、师生对话和生生互动等形式展开研讨。各分论坛提倡和鼓励平等对话,大胆质疑,给与会研究生创造了思考时间与空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上外李维屏、谢建文、查明建、俞东明、朱建军、张红玲、姜智彬、许慈惠、于漫、陈洁、王广大、王联合等专家学者对获奖论文作了中肯精辟的学术点评。
本次论坛还举办了以“海内外博士学术规划自由谈”为主题的博士沙龙和以“研究生上学记”为主题的硕士沙龙。来自语言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翻译学等专业的博硕士分别就学术规划、海外求学经历、科研创新等和与会者作了分享。
上外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对本次学术论坛作了点评。他认为,学问原本就是为了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从而创造世界;是为了人类更有尊严地活在这个茫茫宇宙中。学问应与我们的人生、(下转第2、3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