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论坛研讨“新兴经济体与全球治理”

    期次:第496期    阅读:65   

  本报讯(高翰森、韦进深)主题为“新兴经济体与全球治理”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硕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6月7日下午举行。上外副校长杨力致词鼓励上外研究生充分利用“硕博论坛”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发挥上外“多语种、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术资源优势,为上外政治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上外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致词指出,上外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包含着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搭建硕博论坛这一平台对培养上外政治学与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学术钻研精神和持续提高硕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大有裨益。
  上外政治学学科点带头人朱威烈教授提议,本届论坛在讨论“新兴经济体与全球治理”时可把中国特色融入到提交的硕博士论文中。朱威烈认为,新兴经济体不仅在经济、军事等力量格局中是新兴行为体,在价值观、制度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也是新型行为体。他希望硕博论坛越办越好,有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在论坛上发表。
  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建议硕博士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平衡三对关系,即精神与世俗的关系;知识积累与成果发表的关系;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他希望同学们“厚积薄发”,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论坛上,上外博士生韦进深、硕士生田艺琼、陈金亚、高翰森分别就“加拿大为什么会退出《京都议定书》?”、“伊斯兰非政府组织在全球人道援助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巴西为什么要参加国际烟草控制机制?”、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如何开展机制建设?”作了学术报告。朱杰进副教授、忻华副教授分别对论文作了点评。他们认为,学术研究的三大组成部分是理论、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理论处理的是科学的逻辑层面,资料收集处理的是观察层面,而资料分析则是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寻求可能的解释。
  上外博士生陈默、硕士生张通、王佳妮、纪悦生分别就“新兴国家对外援助的发展与合作”、“中国经济崛起和对外经济方略”、“中国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之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普京3.0时代”作了学术报告。刘宏松副教授、钮松讲师围绕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创新的方式方法、学术文献梳理,论文的分析层次等作了点评。
  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常务副院长武心波教授对本届论坛作了四点总结:一是意义特殊。对上外政治学来说,当前正处在一个学科建设和学科竞争的大时代。在这样的时刻,调动广大学生的学术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术活力,是强本固基之举。二是成果丰硕。本届硕博论坛收到27篇论文,论文质量比去年有所提高,原创性、主体性和规范性有明显改善。三是孵化效应显著。四是继往开来。还需要不断加强论坛机制建设,将硕博论坛打造成开放包容的研究生培养和学术交流平台。
  第三届上外“硕博论坛”将在2013年5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