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举行

    期次:第503期    阅读:169   

  (上接第1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绍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董洪川和李兵、袁筱一等来自全国17所外语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外语学院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协同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竞争力”,“发挥外语院校特色、优势与先导作用,加强‘走出去’战略平台建设”以及“外语院校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作用”等议题,在高层论坛和分组讨论中,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广泛的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增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竞争力,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是中国学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外语院校是主力军的核心。外语院校应发挥优势,围绕学术传播五个要素,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着力解决“谁传播”的人才瓶颈问题;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推出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成果,着力解决“传播什么”的话语体系问题;以交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国际学术合作,着力解决“如何传播”的渠道问题;以区域和社会阶层为维度,加强区域和国别研究,着力解决“对谁传播”的传播重点区域和群体问题;以国际合作的优势和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国内、国外监测点和评价体系,着力解决“传播效果如何”的评估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高校尤其是外语院校开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的战略任务规划须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立足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亟需,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妥善回应和解决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科学把握对外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相结合,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营造一流的创新氛围,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
  谈及外语院校人才汇聚与培养、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以及构建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组织体系等议题,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见解与建议;———通过组建学术创新团队,汇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专门研究人才;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尤其要加大国家战略急需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对国外政府高级官员、国家对外文化传播人员、外向型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中国国情及世界多元文化专题培训。
  ———通过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样一个涉及传播学、文学、法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科集群创新过程,拓宽现有传播学理论框架,丰富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围绕协同创新中心任务开展,构建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文、管、经、法等多学科互相支撑的学科布局,建成国内最富竞争力、最完整的非通用语种学科群,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建立多语种资源服务体系。
  ———以提升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学术前沿,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回应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克服低水平重复、理论脱离实际等缺陷,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新实践方面,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方面做出具有方向性、原创性的努力。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努力构建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体系是确保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要在鼓励中国学者参加各类国际型学术组织的同时,积极建立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国际研究学会。大力组织全球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研究,揭示当代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着力建设全球范围内研究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最具影响力的学会,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平台。要努力建立中国文化与学术多语种网站,基本形成以国际研究学会、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长城中心、海外孔子学院、海外出版发行基地、学术网站等多元构成、覆盖和影响全球的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组织体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本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年会,由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
  上外有关部门院系负责人与专家学者朱威烈、王有勇、陈万里、王祥兴、王志强、李基安、冯辉、毕昆鹏等出席了本届高层论坛暨年会。(缪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