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畅游天下——无锡寄畅园印象 □俞圆

    期次:第503期    阅读:326   

  提起无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真山真水的鼋头渚和假山真水的蠡园,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惠山东麓有个假山假水的寄畅园可是丝毫都不比它们逊色!
  一走进寄畅园,天井墙壁上有两块刻石,右边是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左边是乾隆题写的“玉戛金從”,意思是赞美园内八音涧的美妙泉声。可见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与寄畅园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
  据史料记载,康熙在位时曾六次南巡七次到无锡。康熙对寄畅园留恋不舍,题字又赋诗,御赐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题字。后来,“山色溪光”的题字被制成石刻,现仍镶嵌在寄畅园正门过道内的墙上,供人欣赏。
  乾隆皇帝与其祖父一样,在位时也六次南巡,七到无锡惠山。乾隆对惠山更是情有独钟,欣然御题“惟惠山幽雅闲静”,并令随从画师将惠山寄畅园图景画下,回京后在颐和园里仿造了“惠山园”(后改为谐趣园),流传至今。
  寄畅园可谓是锡惠风景区的一颗明珠。寄畅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些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还有那些留存在匾额上的名人墨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位皇帝的墨宝,寄畅园可称得上是书法的荟萃。进入寄畅园正对着我们的厅堂上高高悬挂着“凤谷行窝”的匾额。这凤谷行窝的匾额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朱屺瞻先生在103岁的时候为寄畅园题写的。在堂内还悬挂着“松风水月”的匾,这个也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
  在寄畅园的东南部,有座园内最高的古建叫“凌虚阁”。阁上悬两块横匾,上匾为阁名,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书,下匾“江南胜迹”,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
  在游览寄畅园中,我们还可欣赏到《寄畅园法帖》石刻,一共200多方,分布在郁盘亭长廊、秉礼堂、含贞斋的墙上,以及邻梵阁、嘉树堂中。这些法帖是清嘉庆年间秦氏家族在乾隆所赐《三希堂法帖》的基础上,搜集宋、元、明、清名家,如秦观、文徵明、董其昌、刘墉等的墨迹,精雕细刻而成。徜徉于寄畅园,享受的是一场真真切切的文化饕餮盛宴啊!
  寄畅园中还有一处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一座名为“郁盘”的六角小亭,亭中青石圆台和石鼓凳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秦氏旧物。据传乾隆游惠山时,便和惠山寺的一位棋艺高超的老和尚在青石圆台上对弈。我坐在石鼓凳上想象着当年皇帝与老僧对弈的场景,原来皇帝也会“偷得浮生半日闲”啊!
  从寄畅园出来,我不禁回想起寄畅园的历史。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家的子孙秦燿仕途不顺被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为园林命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寄情山水并不是懦弱与逃遁,而是从大自然中汲取无穷的能量,以期待重新登上人生的巅峰。“寄情山水、畅游天下”,人生的风景一路走一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