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张鹏)以“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 践”为主题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2012) 学术年会10 月20 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议中 心举行。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 明教授和上外副校长杨力教授致辞。上外科研 处处长王有勇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来自上海高 校与研究院所的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200 多人 出席了本届学术年会国际专场。(见右图)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 文研究员就“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新主题 与总战略”作了提纲挈领的阐释。他从“和平与 发展”、“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三组中国与世 界关系的概念出发,认为经济发展的模式决定 和平,也可以发展出一种共赢理论,其过程体现 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今天中 国对外经济关系面临着五个主题:一是如何参 与国际经济的政策协调;二是中国如何在全球 治理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三是参与国际金 融监管的合作;四是要稳健地推动人民币的国 际化;五是要稳定周边环境,推进和平发展与包 容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在以“全球治理的三重体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为题 所作的主旨演讲中,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 视角出发,对“国际体系”、“世界体系”和“全球 体系”中的三类全球治理作了概念辨析。黄仁伟 指出,在“国际体系”中,大国还是出发点,由大 国治理小国、西方治理非西方。他认为,如果全 盘接受西方大国治理,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 中国的国家利益。“世界体系”主体是世界中的 各种力量板块,比如说发达与不发达、西方与东 方、中心与外围等,不是单独国家所控制的体 系;“全球体系”又再高出一个层次。“世界体系” 虽然多了力量板块,但仍然由国家组成。“全球 体系”则增加了一大批非国家行为体。除国家 外,非国际行为体在体系中上升,还出现了欧盟 等超国家行为体。因此,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 为体、超国家行为体共同构成了全球体系。它的 全球治理要解决的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也不是发达国家 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黄仁伟为中国的战略 选择提出了建议。
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常务副院 长武心波研究员主持了主旨演讲。
与会专家学者分为三组参加了主题为“全 球经济治理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理 论、国际体系”、“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分论 坛。
在“全球经济治理与中国参与”分论坛上, 与会专家学者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 汇率”、“论人民币国际化的两难选择”、“欧债危 机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的新趋势”、“第三次量 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中国应对”、 “国际分工结构的再调整和中国产业的发展”等 议题展开研讨。孙立坚教授认为,人民币国际化 的关键问题是人民币能不能为世界所接受。在 这个过程中,需要推进网络化建设以期产生网 络效应。周宇研究员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存在两 难,即经济崛起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和资 本项目开放,这有可能引起人民币的过度升值。 反过来,也不利于中国经济崛起,进而可能削弱 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张海冰教授认为,欧债危 机是一项综合性、治理性危机,本质是政治治理 危机。杨力教授认为,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对国 际大宗市场、通货膨胀、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均 存在影响。袁堂军教授指出,依赖出口低附加值 产业,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前景则不容乐观。徐 明棋教授认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中央明确 的立场,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世界经济科学学 者的研究应走在前沿。
围绕“全球治理与国际理论、国际体系”这 一分论坛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与新兴国 家的对外战略”、“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中层理论建构”、“全球共 同治理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刘鸣教授认为,新兴国家的国际战略是由它在 地缘政治中的国际地位所决定的,新兴国家的 利益驱动形成它们共同的协调机制。金应忠教 授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全球体系的一个基本属 性出发,阐释了全球体系发展的非均衡性属性 导致了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一个曲折、复杂的 历史演变过程。张春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中国的 快速崛起和被动地快速发挥国际体系中的主要 作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宏大理论和中层理 论(局部理论)的要求都相当迫切。黄琪轩讲师 从全球经济的单级治理使部分国家受损这一观 点出发,就全球共治的生长点为何在金砖国家 等展开了探讨。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 院钱皓教授主持了分论坛。上海国际关系学会 副会长俞正樑教授作了点评。
在以“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分论 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全球治理与中国对欧洲 外交”、“全球治理与中国对亚太外交”、“中东变 局与中国对中东外交”和“全球治理与中日韩关 系”等热点展开讨论。陈志敏教授认为,目前中 欧同时成为全球治理的主体与被治理的对象。 夏立平教授则提出,中国在亚太外交中要学会 “软硬实力的巧使用”。刘中民教授就中国应对 中东变局方面目前主要依据“冷静观察、趋利避 害、顺势而为、稳妥应对”的16 字方针作了评 述。王少普教授重点分析了中日韩在地区治理 中的问题与中国应对。上海社科院潘光研究员 主持了该分论坛。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伍贻康 研究员作了点评。伍贻康认为,中国在实力提升 之后,最大的目标应是求和平。怎样达到这种预 期目标?一方面是“宽厚、包容”对待外界局势变 化;另一方面则需把握“刚柔并济、减少树敌”的 外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