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教授来上外纵论“考古好玩”
期次:第499期
阅读:89
10 月10 日晚,复旦大学文 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应邀 来到上外,为上外学子作了题为《考古好玩》的讲座,问鼎与铸鼎之谜高蒙河教授在解释了考古学 的来历后,讲解了鼎的演变和一 些较为出名的鼎。最早的鼎出现 在三四千年前,有很多特点,如最 初的鼎耳朵很长很细,立在口上, 腹部较为瘦长,足为兽性,尖角; 后来鼎的耳朵逐渐变粗,且因为 鼎有了盖,它的耳朵移到了别的 地方,腹部则越来越扁,足的装饰 变多,后来甚至开始镶金丝银丝。 鼎的演变一大原因在于技术发 展,因技术发展实现了功能异化 (开始仅为炊具,后来发展成礼 器),从而形态也发生变化。
周王建立起九鼎八簋的制 度,明确规定“什么样身份的人用 什么样的鼎”。由此鼎逐渐成为政 治的象征。商汤灭夏时,留下了夏 代的鼎。这种象征意义代代相传, 以致于后来楚王向周天子问及鼎 来表明他的野心。“问鼎”一词来 源于此。
1939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的 司母戊鼎,为上外众多学子熟知, 也有人称之为后母戊鼎。它是商 王为纪念母亲而制作。其实,司母 戊鼎并非中国最大的青铜器,更 接近准确的概念应是目前发现的 中国最重的青铜器。在商代能造 出这么大的鼎是很不容易的。800 多公斤的顶要由1000 多公斤的 料一次性浇筑才能成形。以当时 的技术和人力,是如何造成这样 的鼎,至今依然是我们还未解开 的谜。
古物趣闻中国的炊具在几千年中有数 次演变,从罐到鼎到鬲,孔子时代 出现了锅台,后来又出现了釜,接 着出现了锅。(下转第2、3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