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城大教授来上外谈 “‘把’句的跨语言视角研究”
期次:第499期
阅读:84
10 月12 日晚举办的上外 博士沙龙,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 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博士生导 师潘海华教授作题为《“‘把’句 的跨语言视角研究》的学术报 告。上外语言研究院教授金立 鑫主持了本次博士沙龙。
潘海华教授报告的核心内 容是:论证汉语“把”字句和作格 语言的逆动态(anti passi ve voi ce) 之间具有极其相似的句法操作, 进而从跨语言的角度,提出一种 全新的“把”字句研究视角。
潘海华首先简要说明了逆 动态这一概念。根据 M. Si l- verstei n1968 年提出的观点:对 及物句底层宾语进行降级或隐 现操作,动词失去直接宾语而被 去及物化(detransi ti vi zati on),这 一操作就被称作逆动化(an- ti passi vi zati on)( Di xon 1994: 19)。通常,逆动态的操作是将动 词带上逆动标记,使其失去内论 元宾语,变成不及物动词(形态 不丰富的语言可带也可不带逆 动标记,没有强制性);同时将动 词底层(直接)宾语变成旁格宾 语,将及物动词主语变成不及物 动词主语(作格语言伴有格变 化,宾格语言则没有)。
潘海华主要从以下四个方 面就“把”字句与逆动态之间的 相似性进行论证,并提供丰富的 语料加以说明:
1.从句法、语义共八个方面 证明“把”字句与逆动句具有平 行性句法上的证据有如下四点: “把”字句与逆动态都可作用于 及物句论元结构的宾语;都可用 于双宾语或双及物句;都可用于 不及物动词;都有小句内的强制 性要求。
语义上的证据有如下四点: 均突出了动词的动作义;均描述 重复事件,表达重复意义;均有 表达持续义的情况;“把”后 NP 的话题延续性比主语的话题延 续性弱一些。
2.“把”字句的派生是同质 的,论证“把”后 NP 施事主语的 本质“把”后 NP为施事主语只能 在非宾格动词的情况下出现,施 事主语在深层结构中处于宾格 位置。而有可能被认为是例外的 使役式(causati ve),其实与此处的 讨论并不矛盾。例如:
“‘把’妈妈急哭了”这样的句 子,实际上是“某事急哭了妈妈”, 因此“妈妈”仍然处于宾语的位 置。
3.厘清与“‘把’字句是高及 物性说”的关系潘海华特别强调了判断逆 动态的最直接标准为句法上将直 接宾语变为间接宾语。针对高及 物性句的分析,潘海华指出其判 断标准应为动词对宾语影响程度 的高低,而非宾语是有定/ 无定、 个体/非个体的区别。例如:
a\ He drank the beer.
b\ He drank some beer.
a\、b\两句中的“drank”均为 及物动词,不涉及所谓宾语到底 是有定还是无定的区别。
再譬如:
c\ He drank up the mi lk.
d\ He drank some of the mi lk.
c\、d\两句中c\句动词为不 及物动词,d\ 句动词为及物动 词,因此c\句就可看作是逆动态 操作。
4.“把”后 NP 为有定、无定 与逆动句正好相反的情况潘海华指出,“把”字句与逆 动态句的旁格宾语在有定性与 个体性上存在对立(如下表所 示):
无定、非个体宾语有定、个体宾语汉语:主动句(典型句型)作格语言:作格句(典型句 型)作格语言:逆动句(派生句 型)汉语:“把”字句(派生句型)由上表可以看出,作格语言 的逆动句和汉语的“把”字句均 为派生句型。但作格语言逆动式 的旁格宾语多数为无定、非个体 的情况,而汉语“把”字句的“把” 后 NP 大多为有定、个体的情况 (两种句型均有例外情况)。汉语 的信息结构通常呈现出右边为 新信息的特点,因此“把”字句将 宾语往左边移,实际上是起到了 弱化宾语的作用。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上外师 生就报告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 与潘海华进行深入探讨。潘海华 以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极为清晰 的讲授思路为上外教师、硕博士 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语言 学盛宴。 (劳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