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大学教授来上外谈“中美官方语言对比研究”

    期次:第512期    阅读:106   

  5月12日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窦卫霖应邀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第102期博士沙龙和上外研究生们分享了她与其团队对中美官方话语对比研究的成果。个人跨文化经历结合国家方针策略激发研究兴趣窦卫霖对中美官方话语的研究兴趣源于个人的跨文化经历。第一次与一位北爱尔兰女孩结交朋友的经历,让窦卫霖意识到语言沟通的基础是文化理解;第一次奇特甚至难堪的赴日经历,启发她认识到,语言是深刻了解外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前提。随后数次赴英美访学经历和赴多国学术交流的体验,不仅让窦卫霖找到了恰当的跨文化沟通策略,更让她树立起了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
  有了强烈的国家层面话语意识后,窦卫霖开始关注中美话语策略的某些差异。比如,美国先后称中国为“走狗”、“既非敌人也非朋友”、“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则先后称美国为“美帝国主义”、“美利坚合众国”、“世界警察”和“合作伙伴”。中美两国间这几十年来相互的称谓变化,微妙地反映出中美关系的变化。纵观中美两国外交舌战史,也可看到官方语言使用策略可表明国家立场。比如,美方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时使用“ac-knowledge”即“接受或承认”,而不是“recognize”即认可或同意。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时,美方表态“sorry”即“遗憾”,而不是“regret”即“抱歉”。总体来看,研究中美官方话语的异同很必要且颇有意义。
  虽然有关中美关系的研究很多,但从语言视角进行研究却很少。2006年,窦卫霖把握住国家社科研究课题项目指引中“利用本国语言资源”、“加强语言对比研究”的内涵,成功申请到以中美官方话语研究为主题的社科项目。
  问题提出有来由窦卫霖的研究旨在从词法、句法、语义、语域、语体、意识形态等方面,研究中美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层面的官方话语。窦卫霖对“官方话语”内涵作了界定,即国家领导人、官方文献或官方发言人在公共场合发表的代表国家意见或意志的正式观点。中国官方话语语料来源于新华网、外交部网、人民网等;美国官方话语来自白宫官网及相关媒体网站。
  窦卫霖的研究主要回答五个问题:1.中美官方话语有哪些特征?2.中美官方话语在词汇、语义、语用和语篇方面表现出哪些语言差异?3.语言表面差异的背后,反映出哪些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4.中美官方如何运用话语策略构建观念并为其国家利益服务?不同的话语策略是否也受各自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5.对比分析对提高我国话语策略的有效性有何启示?
  案例分析辅助研究结果窦卫霖的研究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官方话语能构建国家身份,能帮助他国定位该国在世界上的角色。通过对“中美政府国防白皮书与国家身份的构建”这一案例的分析可发现,中国国防建设强调国防的“现代化”、“建设”等,而美国强调其国防的“strategy”(战略)和“posture”(立场或处理方式)。这就足以表明中美两国国防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官方话语体现意识形态。通过分析中美两国领导人讲话中出现的高频词,可发现两国意识形态;凸显的高频词则能体现不同的时代性,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change”(变化或改变);而30多年来,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斗争”、“阶级”等则逐渐被“改革”、“发展”等词替代。
  3.官方话语服从国家利益。具体来说,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意识形态须服从国家利益。
  4.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官方话语潜移默化中的影响甚至改变话语接受方对传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官方话语具有影响对方,并提升自身吸引力的作用。
  5.话语策略的运用是提高官方话语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就“西方媒体对2008年西藏‘3.14’事件歪曲报道”的案例分析可发现,如果错失第一时间的话语权,则可能导致官方话语的无效或减效。
  6.翻译有效性是提高官方话语对外传播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对我国口号翻译的有效性研究”中,窦卫霖调查了51名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对我国官方口号译文的接受度。受试者倾向于认为,某些口号含义的清晰度与准确度不够。窦卫霖就此提出相应对策,即把握原语本质意思、顾及隐含内容并注重修饰逻辑与精准选词等。
  官方话语关乎国家战略对策窦卫霖从语言表面差异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层观念差异,对中美两国官方话语作了颇具深度的分析。她认为,当前亟需加强官方话语效能研究,(下转1、4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