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纳粹主义”和“纳粹党”?——————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观后感□鲍世修

    期次:第578期    阅读:60   

  由花箐执导,王雷、陈宝国等主演的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日前在多家地方卫视播出。该剧改编自历史真实故事,讲述了1938年以普济州为首的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外交官们冒着巨大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而有幸得到一张堪比救命神符的签证的犹太人,最后到达的目的地正是上海。
  这部电视剧对坚决执行希特勒灭绝杀戮犹太人政策的那些痴迷信奉“纳粹主义”的纳粹党党员、冲锋队队员和秘密警察疯狂搜捕、任意杀害犹太人的恐怖行径有着逼真、鲜活的展示。这让今日的观众特别是经历过70余年前那场世界大战的老人感触良多。他们中的不少人一直在问:“纳粹主义”和信奉“纳粹主义”的“纳粹党员”是怎么出现的?.它们的实质是什么?这些人中了什么邪?竟如此灭绝人性?
  我也是这些热心观众中的一分子,这些天看着看着这部电视剧不由得勾起对本世纪初碰到的一件德语翻译上的“笔墨官司”的回忆。
  2000年初,国内有家报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说苏联、中国搞的“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制度,是从希特勒那里继承而来的;他还说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其领导的纳粹党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党”。
  我的一位长期在新闻传播部门供职的朋友读后,深感上述这种议论不妥。他认为把“纳粹主义”译为“国家社会主义”,把“纳粹党”译为“国家社会主义党”是不准确的。为做出澄清,他请我就“纳粹主义”和“纳粹党”两词的德文本意作些解析。经一定考证后我草就一个短篇。该文发表于2000年北京出版的一家政论杂志上,在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被另一家以探讨译事为己任的学术杂志发表。现将2005年一稿全文转录:
  德国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纳粹党”,长期被译为“国家社会主义”、“国社党”,那是错误的,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正确的翻译应当是“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党”。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旧事重提,希望能纠正此错误。德语的Nazismus(纳粹主义)是National-sozialismus一词缩写,而这个字母众多的词则是由National和sozialismus两个词复合而成。Sozialismus是个单义词,只能译“社会主义”,没有歧义。National则是个多义词,可译成“民族的”,也可译成“国家的”。究竟应当怎样翻译才对,要看它在复合词中的原意。
  先粗略地说说德国纳粹党的历史。德国纳粹党的前身是成立于1919年的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希特勒在为该党制定纲领时提出了Nazismus这一概念,同时把党更名为Deutsche.National―sozialismus.Arbeiterpartei,简称Nazi-partei,音译“纳粹党”。Nazi这个词里的Na是National的缩略型。
  上世纪20年代初,希特勒提出Nazismus,主要是想发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民族自尊心受到损伤、对苛刻的和约条款不满的种族情绪。他以“社会主义”和“民族情绪”作为旗帜,以争取人民大众支持他攫取政权。
  说到Nazismus,作为一个“主义”,它的基本思想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纳粹党的《25点纲领》中写得非常明白。它们宣扬日耳曼人是主宰世界的“高等民族”,犹太人是应被消灭的“劣等民族”;鼓吹实行“领袖原则”(或译“元首制”),确立“超人”的独裁统治,取消一切民主自由,煽动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要以战争手段夺取德国的“生存空间”,攻击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理论”。为了欺骗群众,它们也以“社会主义”标榜自己,提出打倒“金融资本主义”,消灭“利息奴役”等虚伪口号,但从总体看,(下转第1、4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