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校园写作与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上外文学研究院举行姜玉琴长篇小说三部曲讨论会

    期次:第600期    阅读:131   

  本报讯(汪晓慧)4月14日下午,上外文学研究院举行“校园写作与中国当代文学进程”暨姜玉琴长篇小说三部曲讨论会。来自上外、复旦、南大、同济、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文学所、花城出版社的近20名文学批评家和校园作家与会,就校园写作与中国文学进程的关系及姜玉琴小说创作展开讨论。
  上外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主持并宣读了南大文学院教授丁帆的书面发言。丁帆说,作为诗人,姜玉琴有着极强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同时她逻辑缜密,内心强大,情感宣泄卓尔不群。当她如此厚重的三部曲面世时,我们看到了她惊人的创作毅力。作为老师,我为她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和骄傲。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书写是共和国近70年文学历史中最为艰难的题材,姜玉琴的三部曲有层次地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心理,是对这一题材新的开掘。
  上外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创作和理论研究之间往往有某种冲突,一手抓创作、一手抓学术是很难得的。姜玉琴在完成饱满的科研任务的同时又有执着的创作追求,更显得难能可贵,对她的作品受到批评界关注和肯定表示祝贺。
  同济中文系主任张永胜教授(作家张生)认为,姜玉琴的长篇三部曲从某种意义上接续了以冰心、庐隐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女性写作的传统,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女性立场,以女作家的眼光审视和判断世界,是一种唯美的纯女性写作。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王光东教授说,姜玉琴的写作放在整个上海高校校园写作的背景下看,也是很有自己个性的成功之作,这是作者在早年诗歌创作之后的又一次创作爆发。上海师大杨剑龙教授指出,目前校园写作有情节雷同化和人物扁平化的倾向,个别作品看市场、看读者,流于媚俗。姜玉琴的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批判精神,为当代校园写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针对“校园写作和当代文学发展”这一议题,复旦大学王宏图教授对校园写作和大学题材作品文本的类型作了辨析,他认为,校园文学应进一步突破对大学的想象。同济朱静宇、华东师大马以鑫和梁艳、上大杨位俭和李孝弟、上海体院郑飞、花城出版社副总编张懿和上外乔国强、陈慧忠和胡荣以及上外国教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汪晓慧相继发言。姜玉琴教授对会议的举办和所有与会者表示感谢并畅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
  宋炳辉教授认为,即便是伟大的作家也需要鼓励,当然这种鼓励不是廉价的赞美,而是同情的理解、坦诚的切磋和中肯的批评,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相互激发。姜玉琴写作已呈现较为成熟的风格与特点,并始终呈现出可贵的精神和艺术追求,以“粉粉”为主人公,以蝴蝶为核心意象的三部曲正是作者‘柔弱’的叙述之力量的体现。拥有姜玉琴这样的教授兼诗人、小说家,既是上外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
  姜玉琴是上外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西诗学研究,早年以笔名牧羊女发表诗歌,近年相继创作并出版了校园题材长篇三部曲《粉色蝴蝶》(花城出版社2012)、《纸月亮》(作家出版社2014)和《断翅》(花城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