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一带一路”建设,那么其背后的战略深意是什么?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能否在当代再次开通?当年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收获?船队为何要从太仓起锚?今年年初,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丝路笃行”调研组师生一行9人,先后赴江苏太仓、苏州进行田野调查,探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见右图)1月9日至10日,调研组参观、考察了郑和纪念馆、太仓博物馆、苏州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老挝研究中心、苏州博物馆,并与相关专家学者等进行了交流。
之所以将太仓博物馆纳入调研点之一,经过了一番争议。团队成员青年学者王畅透露说,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点是在福建的泉州,但其实太仓才是丝绸之路的起锚地。宝船在南京造好后,船队从太仓浏家港起锚再开到泉州,从泉州港出发下西洋。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调研组下江南的第一站就是郑和纪念馆。馆内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告诉他们:“江苏太仓浏河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当年出海祭神的天妃宫仍存后殿建筑。今人为纪念600多年前的这一壮举,在郑和公园内重建了郑和纪念馆”。
在得到这一明确答复后,王畅欣喜不已,在她看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圈定的重点省市中江苏省虽为遗珠,但其实太仓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那里有许多重要的史实。”
整个调研地点,郑和纪念馆给团队成员赵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转第1、4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