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土专家学者汇聚我校研讨“丝路两端的文化交流———中土语言文学”
期次:603期
阅读:95
本报讯“丝路两端的文化交流———中土语言文学”研讨会5月17日在我校虹口校区举行。与会的20多位中土专家学者就突厥语这一丝路沿线主要语族诸语言的历史演进、文化特征,与汉语等语言的交流融合等展开研讨。
副校长周承,土耳其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安铜致辞。我校土耳其语专业学生以自己制作的土耳其语视频展示学习成果。安铜代表土耳其驻上海总领事馆、土耳其实业银行向我校土耳其文化研究中心捐赠图书资料。
中央民大教授张铁山通过比较《突厥语大词典》中不同突厥语族语言的语音词汇特征,对11世纪突厥语方言特征作了梳理和总结;内蒙古大学副教授包文胜通过史料对比考证了鄂尔浑突厥文碑铭中几个重要地名并提出推论;北外副教授刘钊基于对《金光明经》回鹘文本的长期研究,提出《金光明经》回鹘文本土耳其文转写本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及鉴别手段,并对进一步修订转写本中的错误提出对策;土耳其埃尔吉耶斯大学副教授Hacer+Tokyürek将佛教回鹘文本中的日月意义置于彼时突厥文化和佛教信仰文化中解读;浙外教授沈志兴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土耳其语动词名词化时体作了梳理;土耳其梅尔辛大学副教授Bülent+魻zkan、广外讲师李诗晴和土耳其教师Ay觭a+覶alayan通过语料库技术对中国高校土耳其语专业基础教材中的语法现象进作了比较分析,进而对如何修订教材提出建议;郑州信息工程大学教师彭俊、丁慧君从饮食词汇入手,对土耳其语饮食词汇的名词化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张辉以题为《哈萨克语可分化时序的语义特征》的论文,分析了哈萨克语可分化时序语义特征,以寻求可分化时序标记。
西南交大教授唐均对哈卡斯人十二生肖在古代突厥语及文化中产生的变异现象作了梳理;中央民大副教授热孜娅·努日重点分析了历史上汉语对回鹘语的影响;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副教授Murat+Elmal覦梳理了回鹘语借用汉语的各类情况,总结其借用规律;山大教师陈辰以满语、锡伯语为例描述了丝路北沿阿尔泰民族语言交融的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曾俊敏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薛雯迪以丰富实例描述了突厥语中的父母称谓在丝路沿线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其他非突厥语族语言产生影响的过程,对催生此类现象原因作了总结。
中央民大阿不力奇木对《先祖阔尔库特书》在国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作了梳理;东华大学孙若圣对比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在中日两国的翻译和出版情况,以论证翻译过程在文学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体系中的作用;郑州信息工程大学高鑫对哈萨克斯坦作家凯勒穆别多夫的小说《永不言弃》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和心理描写折射出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悟;博士生李云鹏从女性批评主义视角出发,对帕慕克小说《雪》的文学要素进行分析,推论土耳其文学中女性批评主义同土耳其社会语境的密切联系;上外副教授韩智敏通过对中国维吾尔族史诗说唱艺术家的称谓及流派介绍,强调了史诗说唱艺术传统在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研讨会由我校东方语学院主办、土耳其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杨阳、唐均、沈志兴分别主持了开幕式与分论坛研讨。(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