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徐谙律老师来说,“热爱”是她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座右铭。成为一名教师,于她似乎水到渠成,大学里宽松和催人奋进的学术环境与成才氛围,更是一直吸引着她投身于此。
“和爱学习爱思考的学生在一起,我倍感幸福”
虽然在职业选择的岔路口,徐谙律也曾有短暂迷茫;执教伊始,对同学的期望和实际反馈之间的落差曾使她苦恼迷惘,但在持续的思考和探索中,徐谙律坚定了做好一名教师的信念。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她希望自己能起到铺路石和引领者的作用,让大一新生更快地完成从高中阶段的青涩向成熟的转变。
徐谙律与英美文学研究的结缘始于研究生阶段。当时,徐谙律一边开始接触英语文学理论,一边开始尝试笔译。从第一篇发表于《外国文艺》的译文开始,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让她目不暇接,而自己的翻译实践又加深了文学带来的愉悦感,她由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如今,作为一名上外英语教师,她更希望自己借助文学的力量,让更多学生体悟到文学之美,并在英语学习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她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让学生曾被应试教育困住的思维发散开来,促发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入职伊始,因工作需要,徐谙律初步涉及政治学领域,逐渐进入另一个学科的话语体系,开阔了她的视野,心态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接受。徐谙律说:“我喜欢挑战自己,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挖掘自我潜能,提高全面的素质修养。”更令徐谙律开心的是,这一选择也使她和同学们有更多的学术话题,诚如她所言:“和爱学习爱思考的学生在一起,我倍感幸福”。
“备课,备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备自己”
为让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徐谙律充分了解了国务学院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知识面,将专业特点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作出了独特的课堂活动设计。除在课上教授一些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政治学等相关的专业术语,模拟听证会、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也都是课上经常采用的形式。这与国务学院各专业同学需要掌握的辩论、时事评论等专业核心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正是徐谙律的课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无怪乎她这样理解,“教学是个良心活,备课,备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备自己。”
说到告别,你会想到哪些文学作品?对于上过徐谙律的英语课的学生来说,一定有很多诗意的片段瞬间进入脑海,激活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记忆。在题为《Never5Say5Goodbye》的一篇课文时,徐谙律为同学们讲解了近十部有关告别的文学作品,其中有《When5We5Two5Parted》、描写情人告别的《雨霖铃》、和改编自苏格兰民歌《Auld5Lang5Syne》的《友谊地久天长》。
在徐谙律的课堂上,同学们在跨文化思维的交流与交锋中不断提升着文学修养。徐谙律深入挖掘课文素材,通过古今中外作品的比较,从直观角度展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学和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对世界文明产生更具体的认知。
这样的教学方法正是为了实现徐谙律一直想要实现的境界,“希望同学们打破惯性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事件。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学会自主学习。”
“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最鲜活的运用”
徐谙律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她鼓励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和主动的思考来自我提升。为帮助国务学院的学生增加晨读材料的系统性,徐谙律精心挑选了著名的演讲、小说、诗歌、散文的片段,完成了学院晨读阅读材料的编写工作,从2017级学生开始推广这项活动。徐谙律认为,学生一定要扩大阅读面,许多文章读过一遍之后,或许当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奥,但记忆可能在未来某个瞬间被唤起,由此产生理解和共鸣。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后,同学们不仅拓展了知识面,就连语音和朗读习惯也有了明显进步。
“我们现在有很多阅读的平台或者资源。把各种风格的语言集中起来的载体就是文学作品。文学涉猎面广,每位同学都可从中收获颇丰。传统的经典阅读是最好的平台。”徐谙律经常如此这般地鼓励同学们多多阅读经典。
对同学们,徐谙律用如下这段话寄予了殷切的期待:“大学是一个能够塑造自己的平台,除了专业学习之外也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广交朋友。学会自主学习,也学会团结协作。热爱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善待父母和身边的人。最重要的,通过学习来培养更好的人生态度,敏锐地感知周遭,热切地关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