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全球治理与全球城市建设”多位专家在上外举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作专题报告
期次:第608期
阅读:89
本报讯(蒋灏)7月10日至7月21日,上海市“全球治理与全球城市建设”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19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授课。本期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
围绕“何为气候变化、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城市的角色”,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海基拉教授认为,人类的活动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导致剧烈的气候变化。工业革命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位居温室气体排放量榜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和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长。他指出,亚洲是最脆弱也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区域。气候变化主要以科学为基础,但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政策应尽量基于科学事实,产生的一切后果也需人类共同承担。因此认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主要有两项机制:一种是碳税,一种是总量管制和交易体系。海基拉偏爱更具自主决定权和非强硬手段干预的“碳税”机制。关于城市在全球治理所扮演的角色,海基拉认为,随着大量人口积聚于城市、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在制定政策方面尤其是阐明议程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翰·柯顿教授介绍了G7与G20创立背景、成员国情况对世界秩序的重要意义和2018年6月8日至9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举办的G7峰会。柯顿指出,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退群行为和不当言论挫伤了G7成员国执行决议积极性,但仍有义务遵守峰会决议。关于G7与G20的联系,柯顿强调,G20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更体现国际关系公平性和民主原则,有助于扩展G7议题,丰富全球治理概念和内容。
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机构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德烈·谢列波夫强调,目前全球治理面临失灵的危险,世界对有效全球治理有着极大需求。他将G20、“金砖国”与其它国际组织的合作分成三类,分别是“催生促进”、“核心小组”和“并行合作”,即G20和“金砖国”对其它国际组织行动的促进作用、引领作用和协调合作。
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欧亚研究中心岩下明裕教授从全球的视角分析东北亚和边界问题,对东北亚地区边界和发展合作前景详细阐述。他认为,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亚的关键问题。而海洋领土与权益具有特殊性,东北亚地区国家可以海洋空间为合作契机,通过共同开发资源,(下转2、3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