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凝聚多学科优势 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期次:第608期    阅读:269   

  本报讯(刘婧萱、李慧、曾烨莉、汪琴、张乐)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代经济动力变革的新引擎,是当前引领性的战略性技术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抢抓机遇,以建设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与脑与认知科学应用实验室为抓手,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研用融合,搭建创新交流平台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上外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与脑与认知科学应用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得到教育部的大力支持,目前已主持了国家、学校多个重点项目,还有部分研究项目正在启动。
  上外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建成于2007年,该实验室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技术,在教育部支持下引进先进设备,针对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企业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大数据统计和计量方法等方法,重点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金融、医疗、工程、教育、农业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和应用创新。
  成立于2015年的脑与认知科学应用校重点实验室,是上外面向社会与全校开放的校级公共研究平台,通过“双一流”建设和部市与学校共筹资金等途径,目前正在建立一整套满足于“个体行为”-“群体反应”-“主观认知”-“大脑机制”各阶段研究的仪器、工具、实验设施的研究平台。该实验室以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等领域为重点。神经管理研究所是国内应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与仪器进行管理学研究最好的团队之一。
  有关学者指出,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大学,上外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拥有可开拓的天地与光明前景。工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实可以利用文科的理论来提升自身的思考角度,在对于工具理性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其发展,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更好的结合起来。由此可见,上外着力研究这一看似偏工科的新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关学者强调,人工智能研究会运用到语言学相关理论,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上外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与脑与认知科学应用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发展将对学校文科专业的发展起到辐射作用。譬如采用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学生的特质、如何适合不同学科的学习与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而将理论研究应用于教学实践,最终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唱衰人工翻译、语言学甚至是整个文科的言论。上外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对此持有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一种工具,工具可以并且应该被使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简单的翻译可以通过手机软件等来实现,未来多语种交流将逐渐成为人的基本能力,低层次翻译将会被AI取代甚至消失。但高端翻译无法被机器取代,至少在短期内无法被取代,例如古诗词翻译、同声传译等。语言固然是一种工具,但其背后隐含着复杂的文化、情感等内容,是机器翻译尚未能理解的,因而这类翻译在现阶段是无法被取代的。
  上外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指出,对于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更应关注的是如何提升个人整体素质和修养。在机器也能写出不俗诗篇的当下,学习语言与文学的大学生更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真正变成一个高端的人,让自己的文学写作不至于沦为俗世之作、平庸之作。
  据上外有关学者介绍,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与脑与认知科学应用实验室协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学部举办了“神经管理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双清论坛,该论坛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高级别学术活动,在学界具有一定认可度且处于较领先的地位。
  对于尚在探索成长的这两个实验室而言,取得这样的成效实属不易,除了学科领头人与研究团队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以外,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潮和学校深厚的人文学科底蕴的滋养,上外的人工智能研究将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进而有力地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