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实传统优势,探索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王欣
期次:第644期
阅读:155
对大学的评价,首先是看怎样培养人,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从长期看是动态的过程,要适应更要引领社会发展,满足当下与未来对人才的需要,其内涵是不断拓展不断丰富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题为《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储备。讲话指出了全球治理人才的能力要素,也即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这为我们以外语人才培养为特色与优势的院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我们要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培养胜任的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科特点,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与实践。基于英语学院人文教育的理念,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与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建设如何融合?
目前英语和翻译专业建设,基于国标及专业指南的要求,同时又高于国标,有着能够体现我们特色与优势的校标:方向更齐全,门类更丰富,质量更突出。
首先是培养方案。这是能够体现专业知识结构的指导性方案,因此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或融合能够培养或提升学生全球治理能力的课程。
其次是多维度课堂教学。在第一课堂中,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各个层面推进更多的探索、创新与总结,特别是结合课程思政理念,落实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在第二、第三课堂中,基于三全育人的指导原则,以全球治理的能力要素为导向,开展社团建设、沙龙活动、专业竞赛、社会实习实践等。
再次是国际化建设水平。若要与境外更高层次大学开展合作,就要提升我们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特别是学术研究的国际对话能力,提升我们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将自身做强与高水平国际合作拓展同步并行。
最后是专业融合与跨学科建设。积极开展“英语+国际政治”与“翻译+工商管理”的双学位项目,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英语学院围绕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要求的改革思路与举措如下:
一是熟练运用外语:语言能力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在新时期更要发挥其优势,不只是准确更要恰当,不只是流利更要地道,要有思想的厚度和文化的广度,一张嘴就是有魅力的“上外音”,这是其一;一交流就是有力量的“上外英语”,这是其二。从“上外音”到“上外英语”,从形式到内容,体现出从语言到文化再到文明的跨越,真正体现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
二是具有全球视野:这与国际化水平息息相关。学生的全球视野,一是来自于环境,而是来自于教师。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营建良好的国际化环境,比如国际化课程,比如高水平的外教,比如国际人才培养平台(英语学院近期正在筹建“数字写作中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设,比如国际学术平台(上外-怀卡托联合研究中心,上外英语学院-新南威尔士大学学术合作项目等,比如各类出访项目,将国际化合作工作与学术交流工作相结合,每次出访或外事接待,青年学术骨干也一并参加),利用好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各类国际学术讲座的机会,搭建平台,建立学术联系。
三是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一方面在“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的基础上,开展“当代中国”系列英文讲座,开展时事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讨沙龙;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类课程在区域和国别板块,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在既有课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开展有关国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
(作者:英语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