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推进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期次:第644期
阅读:196
【编者按】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分论坛暨上外第二期“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工作坊7月31日举办。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课程思政骨干教师通过在线形式参加了本期工作坊。
本期工作坊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组织开展的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分论坛之一。与会同志紧紧围绕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从不同角度展开研讨。以下是出席本期工作坊的4位上外教授的发言摘要。
赵鸣歧:关于外语院校专业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要想融合好,要使二者产生“化学反应”,切忌“物理焊接”,好的课程思政教育应是能让学生自然接受的,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的。
外语类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担当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重任。因此,教师仅仅教授“听说读写译”的外语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推进外语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在于“两个协同”:一是内在协同,即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相互协同、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形成价值引领“同心圆”;二是外在协同,即打造外语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通力协作的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发挥二者所长,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政治意蕴、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等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在中外观点的碰撞中感悟不同文化背后的话语思维与逻辑,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外语专业素养的同步提高,形成“1+1>2”的育人合力。(赵鸣岐: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程彤:非通用外语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结合初探
无论是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还是西方长久以来“学以进德”的教育理论,都一致体现出知识传授和德行培养有机统一的教育观。
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不同的课程类型,我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分类型的解读。如《波斯语时政翻译与理论》课程,可为外语教师教授翻译课程提供教学设计思路。该课程选取中国与伊朗的官方媒体时政文章作为教学素材,使在学生掌握汉波翻译的理论和技巧的同时,对两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深远意义有更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内在合理性,从而树立“四个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外波斯语专业师生主动参与抗“疫”———积极响应翻译需求,翻译制作《抗疫医疗汉波词汇表》,加入中伊防疫互助小组中的视频翻译校对组,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为助力伊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中国青年力量。这正是平日里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孕育出的喜人硕果。
我认为,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不但要长着‘中国脸’,还要揣着‘中国心’,不但要爱祖国,还要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爱’”。(程彤:上外东方语学院院长,教授)
王岚:外语教学中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院校肩负着培养有中国情怀、会讲中国故事、能与世界沟通、有国际视野的爱国青年的使命。外语专业教学如何为提高中国的“巧实力”做出贡献,是外语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很多外语人常常拘泥于对“英音”或“美音”的模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往往忽略了比语音语调重要得多的部分———语言的价值观、思想性和规范性。
在对学生的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性,要有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其次是创新性,要有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再次是逻辑性,表达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最后才是规范性,应用词达意、语法正确。在语料的选择上,既要依托教材适度展开,也要针对当下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在作业和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思想或倾向,进行及时解释和引导。我在课后习题部分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和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为例,引发学生对中美文化和价值取向差异的思考,鼓励学生以这两位中外“追梦人”为楷模,引领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谦逊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闯劲,以及胸怀国家放眼世界的眼光。(王岚:上外英语学院教授)
姜智彬:为外语教学传播中国声音作出不懈的探索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德育才功能,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作为全国最早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高校之一,2014年,上外率先提出“建设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现已初步建构起“同心、同德、同频、同向、同进、同行”的外语院校特色思政体系,基本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全校所有专业全覆盖。
不妨对上外课程思政“课程链”的理念作出这样的阐述:如果说课程是“点”,“课程链”是“线”,“课程体系”是“面”,那么课程思政体系就如同一个包罗万象、变化万千的“大魔方”。近年来,上外通过开展“课程链”建设工作,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教学手段革新、实践活动拓展等,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实现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首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之一,上外将继续扎实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建设:举办“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打造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课程链”、开展课程思政名师示范课教学活动、搭建多语种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编制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上外将不断思考和探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面向全国外语类院校和外语专业教师搭建更多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为外语教学传播中国声音提出上外方案、分享上外经验、贡献上外智慧。(姜智彬:上外教务处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