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我校举办首期“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工作坊

    期次:第644期    阅读:124   




本报讯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为主题,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有机融入教育教学。7月17日,以线下主会场和线上分会场方式,我校在虹口校区举办首期“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工作坊。
校教务处处长姜智彬主持会议并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第一卷、第二卷翻译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本近期发行,学校以此为契机举办“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通过“三集三提”形式,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各专业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找准教学难点;集中培训提素质,提升教学水平;集中备课提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马院教师王宝珠作题为《以逻辑分析促进价值引领———以解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例》的报告,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篇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方面详细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她认为,课程思政要坚持“1个根本、2个融合和3个步骤”:通过融合掷地有声的“思政课程”和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了解并挖掘课程相关思政内容、有机引入关键性课程思政要点、拓展和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的根本任务。
马院教师王文臣以《中国话语与文化自信》为题,对《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文化相关篇章进行导读。他指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各高校学生的回信所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立志高远,鼓起勇气承担起当代青年的责任,将“中国话语与文化自信”通过新时代的媒体和网络途径传播出去。教师应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铸魂育人”作为行动自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英语学院教师肖维青作题为《“治国理政”进教案,开启思政“云课堂”》的报告,围绕所授课程《汉英翻译》教学案例,就如何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的两个片段引入课堂作了介绍。她认为,“课程思政”具有两个特质:一是贯穿全程,即课程思政教育应融入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方方面面;二是隐性教育,即课程思政教育应如盐溶入水般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实效。
高翻学院院长张爱玲作题为《“三进”试点工作谈:多语口译教材编写》的报告,分享了多语口译教材编写经验。高翻学院教师学习并梳理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一个中国梦”“两个布局”“三个转变”“四个全面”“五大理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到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当中。学院已启动编写10册“三进”教材,涉及中英、中阿、中德、中俄、中法、中朝、中日、中西等8个语对。学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20余门次课程中,涵盖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
德语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常务副主任谢建文以《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为题,分享了德语系“三进”工作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德语系已有7门课程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十九大报告》《中国关键词》等理论文献的中德版本纳入课堂教学和思想讨论范畴。下一阶段,德语系拟与马院联合,开设面向研究生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专题研究》专题思政课。第二课堂以开展读书小组活动为主线,辅以专题党课和时评文章撰写。读书小组精选马恩德文原著,参照相关译著,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态度、“交往与生产”主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等问题展开研讨。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院院长衣永刚对本次工作坊作总结强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是一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工作;将外语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有机融合,是坚定广大师生理想信念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理应由外语院校先规划、先探索、先落实,这也是时代赋予外语院校的重要使命。就学校“三进”试点工作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衣永刚提出了“三个处理好”的展望:一要处理好“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关系,通过全面、客观的视角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并挖掘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厘清什么该继承,什么该抛弃,知道为何“扬”,为何“弃”;二要处理好“知己”和“知彼”的关系,既要正确地向世界表达中国立场,又要了解“他者”是如何用话语评述中国的;三要处理好“真”和“美”的关系,如何学习知识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既要传授真理,也要带领学生体悟生活的美好,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
本次工作坊由校教务处和马院联合举办。校各本科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和相关院系部门负责人等114人参加了本次工作坊。(刘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