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育人以文培元2021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艺术教育论坛在上外举行

    期次:第669期    阅读:57   

本报讯11月25日,以“双向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软实力”为主题,2021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艺术教育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艺术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界、教育界专家以线下线上结合方式共聚一堂,就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教育领域互动,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合作,探索文化育人、助力公共文化建设的策略和路径展开探讨。
上外党委副书记王静致辞指出,艺术与美一直传承于上外文脉。今年起上外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提出美育育心,将美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以“融汇、融合、融通”三融为主线,建设与一流外国语大学相适配的一流美育体系。王静表示,未来将继续与艺术领域机构和专家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育人工作的发展,服务城市公共文化的建设。
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副调研员蒋萍芳致辞表示,期待通过艺术界和教育界的机制性交流和合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养、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未来,提供更多载体和畅想的空间。
注入内涵,在深厚文化底蕴中育人
用什么方式让当今的年轻人、学生们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最有效、最吸引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分享了上海昆剧团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在上昆艺术家团队的加持下,一出学生版的昆剧《长生殿》,不仅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更让同学们通过参与剧目演出的方式,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陈寅、上海财经大学团委书记沈亦骏也提到了相似的认识,通过与如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合作,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艺术技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次次体认民族文化内核的机会。教育力量,做公共文化的新鲜亮色
随着对学生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五育并举”建设中的投入越来越大。师生已经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更是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卓越“公民”。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介绍了“可持续教育”在设计领域中的实践,通过不断地引导师生发挥专业所学参与社会建设,学校培育的人才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更为接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也更为深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的汤晓敏教授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近年不断打造精品力作,涌现了如话剧《前哨》、音乐剧《忠诚》等一批弘扬主旋律、唱响新时代的舞台作品。
疫情之下,艺术教育的国际性应走向何处?
未来的文化艺术合作、艺术教育合作将走向何方?与会嘉宾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唐颖琪分享了已成功举办9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有关情况。“扶青计划”每年委约和邀约全球华人参与艺术作品的编创和排演,即使疫情也未曾让其停下脚步。来自全球的华人青年艺术家用一种开阔的国际视野表达自己对于艺术和现实的认知,始终与世界文化、与当下发生对话。
本次活动在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协办。此次艺术教育论坛进一步凝聚了来自艺术和教育界的力量,通过对具体工作案例的交流和研讨,广泛凝聚智慧、整合形成力量,为上海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