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交学院师生赴金山嘴渔村开展方言田野调查
期次:第570期
阅读:46
6月24日至26日,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鹿钦佞副教授带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赴濒临杭州湾畔的金山区山阳镇金山嘴渔村,开展了金山方言田野调查。
金山嘴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上海最后一个渔村。当地村民口口相传的金山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苏沪嘉小片。61岁的何阿婆,是一位初中学历、土生土长的金山嘴人,说着一口标准的金山方言,充当了此次方言田野调查发音合作人。在两天时间里,上外师生白天将何阿婆所说方言的语音一一精准标注、记音,晚上则展开讨论和细致地整理音系。
据鹿钦佞介绍,30年前,由方言学家游汝杰等组成的上海方言调查小组曾对金山话(朱泾点)进行过调查,整理的音系载入《金山县志·方言》。30年后的这次方言田野调查,以《金山县志》中的方言调查报告为参考,调查并整理出金山嘴方言音系的同音字部分,主要调查了果摄、假摄、遇摄三摄的字,并整理出这三个摄的同音字表。通过调查发现,今天的金山方言与30年前相比,已发生一些变化;金山嘴与朱泾这两个地区之间的方言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参加此次方言田野调查的谢瑶、张吉强、刘思源、李晓雨等上外研究生表示,此次田野调查让他们深刻了解了古今音韵的演变规律在方言中的体现,感受到国际音标的听音、辨音、记音的精确与严苛,学习并掌握了方言音系的描写程序,同时也对吴方言语音与词汇的特征有了贴切的领悟。(谢瑶)